守初心砥砺奋进 担使命缔造精彩——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兴安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

来源:盟统计局 作者:盟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12日 分享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秉持红色革命血脉的兴安盟各族干部群众始终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开拓进取,用智慧与双手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丰功伟绩,描绘出一幅又一幅绚丽景象,共同谱写了兴安历史发展的辉煌篇章。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盟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勠力铸就了新时代革命老区民族团结进步、社会繁荣发展的光辉业绩。

  一、经济总量持续跃升,综合实力日益增强

  70年来,全盟始终贯彻凝心聚力抓改革、千方百计促发展中心思想,经济总量持续攀升。全盟地区生产总值由最早有统计数据记载的1952年的1.05亿元,扩张到2018年的472.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63.9倍,年均增长6.5%;1980年盟复建以来,全盟经济总量增长了34.3倍,年均增长9.8%;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各地更加注重在提高发展质量上倾注心力,2012年以来,全盟经济总量增长了0.5倍,年均增长7.3%。全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增长到2018年的29419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2年增长了19.6倍,年均增长4.7%;比1980年增长了27.9倍,年均增长9.3%;比2012年增长了0.5倍,年均增长7.3%。

  

  2018年,全盟地方财政总收入68.92亿元,是1953年的8204.2倍,年均增长14.9%;是1980年的613.7倍,年均增长18.4%;是2012年的1.7倍,年均增长9.3%。全盟地方财政支出(自1996年起为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64.79亿元,是1953年的5370.9倍,年均增长14.1%;是1980年的537.3倍,年均增长18.0%;是2012年的1.7倍,年均增长9.7%。

  

  二、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竞相发展

  70年来,全盟各地注重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促进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经济结构得到持续优化,三次产业呈现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盟三次产业结构较为落后,一产比重逾八成,是典型的农业大盟,经过70年产业结构的调整变迁逐步形成了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1952年,全盟三次产业结构为81.5:10.1:8.4,到198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57.5:23.0:19.5,复建之后经过改革开放多年努力,二、三产业比重逐渐扩大,转型升级效果显著,2018年全盟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32.6:29.0:38.4,这一改变彰显了全盟经济发展效益的有效改善、发展质量的持续提升。

  

  第一产业基础地位愈加稳固。经过70年的努力,全盟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952年的0.86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54.1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14.1倍,年均增长4.2%;是1980年的13.2倍,年均增长7.0%;是2012年的1.4倍,年均增长5.4%。农产品产量大幅提升。1949年全盟粮食产量不足10亿斤,1983年首次突破10亿斤,2010年、2016年相继突破50亿斤、100亿斤,2018年全盟粮食产量达到115.52亿斤,是1949年的18.1倍,是1980年的14.9倍,是2012年的1.7倍;全盟人均粮食产量3596.51公斤,较1980年翻了3.6番。农作物种植结构持续优化。2018年全盟农作物播种面积112.32万公顷,是1949年的3.4倍,其中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分别为86.8%、13.2%,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占比比1949年提高了11.1个百分点。畜牧业健康发展。2018年末,全盟牲畜总头数837.00万头只,是1949年的15.2倍,是1980年的3.9倍,是2012年的1.4倍。2018年,全盟猪牛羊肉产量达到22.21万吨,是1949年的45.1倍,是1980年的19.8倍,是2012年的1.3倍;全盟人均猪牛羊肉产量138.29公斤,较1980年翻了4番。农牧业基本实现机械化。2018年,全盟农牧业机械总动力448.25万千瓦,分别是1980年、2012年的19.8倍、1.2倍,年均分别增长8.2%、2.4%;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7.5%,较2012年提高了11.8个百分点;农村用电量35102.16万千瓦时,分别是1980年、2012年的38.9倍、2.1倍,年均分别增长10.1%、12.8%。农牧业财政投入力度持续增强。2018年,全盟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67.76亿元,较2012年增长了1.2倍;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达25.6%,较2012年提高了5.7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盟上下重视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崛起,进而促进了第二产业的长足发展。全盟第二产业增加值由1952年的0.11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36.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316.5倍,年均增长9.1%;是1980年的68.8倍,年均增长11.8%;是2012年的1.6倍,年均增长8.3%,十八大以来二产年均增速快于GDP增速1.0个百分点。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农畜产品加工、卷烟、冶金等传统产业不断提档升级,节能环保、高端装备、蒙中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扩张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按可比价格计算,2018年全部工业增加值比1952年增长了270.5倍,年均增长8.9%;比1980年增长了72.1倍,年均增长12.0%;比2012年增长了1.6倍,年均增长9.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盟主要工业产品只有两种,经过70年的蓬勃发展,工业产品品种及产量得到大幅增加。2018年,工业主要产品中发电量、原煤、生铁、钢材、水泥产量比1980年分别增长了620.4、176.1、56.7、37.7、27.7倍,卷烟比1982年增长了78.8倍。建筑业快速发展。按可比价格计算,2018年,全盟建筑业增加值比1952年增长了3838.9倍,年均增长13.3%;比1980年增长了122.3倍,年均增长13.5%;比2012年增长了1.4倍,年均增长6.1%。

  

  第三产业支撑作用日渐增强。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业发展日益受到重视,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与旅游、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融合竞相发展,规模不断壮大,服务业已逐步由从属产业跃升为支撑区域经济稳步增长的重要基础。全盟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52年的0.09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81.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52年的357.1倍,年均增长9.3%;是1980年的57.7倍,年均增长11.3%;是2012年的1.5倍,年均增长7.2%。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持续增强。2018年,全盟服务业从业人员已达29.95万人,分别是1980年和2012年的4.2倍、1.4倍,年均分别增长3.9%、5.3%。消费市场持续活跃。全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49年的0.16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261.66亿元,是1949年的1597.4倍,年均增长11.3%;是1980年的111.3倍,年均增长13.2%;是2012年的1.7倍,年均增长9.5%。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稳健发展。2018年,全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3271公里,分别是1949年、1980年、2012年的51.0倍、5.1倍、1.3倍。客运周转量、货运周转量分别为50836万人公里和894726万吨公里,分别是1949年的1694.5倍和2033.5倍,分别是1980年的8.2倍和559.2倍。2018年,全盟本地电话、移动电话用户分别达到7.00万户和189.94万户,分别是1999年的1.1倍和135.7倍,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118.1部/百人。金融、保险业发展活力持续增强。2018年末,全盟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664.86亿元,分别是1953年、1980年、2012年的1.2万倍、628.4倍、2.1倍,年均分别增长15.6%、18.5%、13.0%;全盟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19.50亿元,分别是1953年、1980年、2012年的2175.2倍、201.1倍、3.2倍,年均分别增长12.6%、15.0%、21.6%。全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28.81亿元,分别是1990年、2012年的298.9倍、3.0倍,年均分别增长22.6%、20.0%。旅游业快速崛起。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盟高度重视发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以迅速火起来的阿尔山旅游为带动,蓬勃发展且日益完善的旅游产业成为全盟新兴服务业中的一大亮点。2018年,全盟接待境内外游客、实现旅游收入分别超千万人和百亿元,正在向着“两千万、两百亿”的新目标奋勇前进。

  

  三、投资建设成效斐然,发展基础不断加固

  70年来,全盟始终将投资作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采取一系列得力措施不断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夯实产业发展根基、完善基础设施,切实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补短板、强弱项、增动能。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全盟固定资产投资按可比口径计算,分别是1952年、1980年、2012年的20.1万倍、2802.0倍、1.7倍,年均分别增长20.3%、23.2%、9.6%。产业发展基础不断稳固。农田水利、种养基地等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农牧业生产条件得到不断改善;以各大工业园区为载体、要素聚集、分工协作的工业集约化发展模式已初步形成;与此同时,投资建设正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中发挥着积极地促进作用。交通网络四通八达。70年来,全盟交通状况实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基本形成了集铁路、公路、航空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全区首条跨区域动车组在我盟通车,总里程逾1.3万公里的等级公路网络纵横,乌兰浩特、阿尔山机场的区内外航线拓展到23条。城市综合配套功能日益完善。伊兴乌科等5个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及科右中旗2×66万千瓦电厂等项目加速推进,电网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升级;“一馆三址”的改造提升,以及乌兰牧骑宫、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的建成开放等,为弘扬红色文化,增强百姓对基本公共文化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上,营造了优质的环境。2018年全盟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35.55万户,是2012年的3.0倍,电信光纤改造已全部完成;2017年全盟城市建成区绿化率、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34.8%、94.8%、99.5%,分别比2012年提高7.7个、28.5个、29.0个百分点。城乡群众居住条件大为改善。2008年以来改造城市棚户区和农村牧区危房17.7万户、652.6万平方米,受益群众超过45万人,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8.9平方米、28.6平方米以上,一大批住房困难家庭圆了安居梦。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嘎查村建起了标准化卫生室、文化活动室、便民连锁超市,农牧民住上了砖瓦房、走上了水泥路、喝上了干净水,宜居宜业、幸福和谐的美丽乡村建设正在扎实推进中。

  四、社会事业繁荣发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70年来,全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社会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与日俱增。

  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升。到2018年末,全盟已有大中专院校4所,年末在校学生15477人,是1980年的16.3倍;普通中学79所,年末在校生67402人,是1949年的212.6倍;小学119所,年末在校学生83921人,是1949年的1.9倍;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均达到100.0%,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得到较快发展。卫生事业发展显著。2018年末,全盟已有卫生机构1772个,是1949年的80.5倍,是1980年的10.9倍,其中,兴安盟人民医院成功晋级“三级甲等”行列;拥有床位9260张,是1949年的88.2倍,是1980年的2.4倍;有卫生技术人员11052人,是1949年的16.9倍,是1980年的3.1倍。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要为主导,广场文化、社区文化等基层社会性文化不断繁荣。2018年末,全盟已有图书馆6个,群艺馆(文化馆)7个,专业艺术团体5个,其中:乌兰牧骑4个,年内仅专业艺术团体送文化送戏下乡就达336场次。就业结构不断优化。2018年末,全盟从业人员88.95万人,是1949年的8.2倍,是1980年的2.4倍;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为54.1:12.2:33.7,一产从业人员占比较1949年下降了39.8个百分点,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则分别提高了10.7个和29.1个百分点。社会保障能力持续完备。2018年末,全盟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达32.59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40.00万人,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3.70万人、9.00万人、12.73万人。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2018年,全盟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8355元和10424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分别较1980年增长了67.3倍和116.7倍,年均分别增长11.8%、13.4%;分别是2012年的1.7倍和1.9倍,年均分别增长9.0%、10.9%。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17141元和8575元,分别较1980年增长了51.0倍和102.2倍,年均分别增长11.0%、13.0%;分别是2012年的1.5倍和1.8倍,年均分别增长6.6%、10.4%。2018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30.04%、30.73%,分别较2012年降低了0.65个、9.58个百分点。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32.24平方米和29.72平方米,分别较2012年增长了18.4%、23.8%。2018年,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40辆,彩色电视机102台,电冰箱99台,家用电脑41台,移动电话210部;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35辆,彩色电视机105台,电冰箱92台,移动电话241部。

  

  注:历史年份人均收入分别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起指标名称分别为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0年砥砺奋进,70年缔造精彩。而今,勤劳朴实的兴安各族人民正紧紧地拧成一股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牢牢坚持新发展理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为擘画祖国北疆更加亮丽的风景线而不懈奋斗。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电话咨询

地 址:内蒙古乌兰浩特市兴安盟党政大楼 电话: 0482-8267148 传真: 0482-8267148 Email: admin@xam.gov.cn

兴安盟统计局主办 网站标识码1522000007 蒙ICP备2021000445 蒙公网安备 15220102010065号

Copyright 2015 www.xam.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